2022年“双十一”期间消费投诉情况分析
时间:2022-11-21

    2022年“双十一”大促,各大商家、电商平台自10月20日起陆续开启预售模式。市消保委在“双十一”前夕发布了《“双十一”大促来袭,消费者权益要重视》消费提示,提醒经营者依法规范经营、消费者科学理性消费,起到积极的宣传引导效果。10月20日至11月17日,全市消保委共受理网购消费投诉19913件,与去年基本持平。网购商品类投诉居前位的是服装鞋帽(2095件)、化妆品(1530件)、家居用品(1169件);网购服务类投诉居前位的是快递服务(1111件)、交通运输(1080件)、餐饮住宿(619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付款后发现“买亏了”,保价问题备受消费者关注

今年的“双十一”大促时间跨度长,涉及多轮“预售”“现货”相结合的优惠活动。不少消费者投诉反映,翘首以盼等待第一轮预售,东拼西凑、叠加优惠早早参与了活动,也付清了尾款,却发现商家、平台后续给出了更大让利,直接下调价格、赠送大额优惠券等,同款商品的实际到手价更低。其中,部分消费者还反映,所购买的商品宣称保价,但申请保价时,商家却拖延推诿,甚至拒绝兑现保价承诺、将商品直接下架等。

如,消费者高女士投诉反映,10月24日在某平台付款2798元购买了一款热水器,付款前商家客服承诺该款商品参与保价, 31日晚她再次浏览页面查看该款商品时,却发现其价格直接降到了2548元,高女士遂要求商家兑现保价承诺、退还差价,对方客服虽承认确为同款型号商品,但却以商品编码不同为由拒绝退差价。

二、商家发货速度有提高,整体服务水平仍待强化

往年“双十一”,商家迟迟不发货是消费者投诉的主要问题之一。今年众多商家优化了仓储、运输流程,发货速度明显提高,不少消费者表示,商家发货速度实在太快,下单没多久就显示“已发货”。从消费者投诉的情况来看,商家发货速度虽有提高,但仍存在漏发、错发、无法联系客服、质量不佳退换货受阻等问题。

如,消费者彭先生投诉反映,在某品牌旗舰店付款1128.93元购买了一双运动鞋,到货后发现一只鞋上有明显的生锈印记,消费者联系商家,客服表示可以补偿30元无门槛红包或者给予换货,消费者随即申请换货,客服又称缺货,双方僵持不下,彭先生要求更换一双同款新鞋。

又如,消费者刘先生投诉反映,在某平台店铺付款319元购买了一双皮鞋、一顶帽子,到货后却发现只有鞋,帽子漏发了,联系商家客服,对方拒不承认漏发,他要求补发帽子或退还相应款项。

三、快递服务类投诉下降,出行消费需求有所释放

“双十一”期间,快递服务类投诉有所下降,同比减少19.7%。除服装鞋帽、化妆品、家居用品等商品备受消费者青睐外,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服务类消费需求也有所释放。相关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页面宣传存误导、下单后无法兑换使用、付款后申请退款遭拒等。

如,消费者唐女士投诉反映,准备在某平台订购酒店,当时页面宣称购买99元vip卡,可以使用优惠券付款,唐女士据此购买该卡,也在页面领取了价值50元的“双十一优惠券”,但在她想用券享受价格让利时,却发现系统默认设置无法选择“双十一优惠券”,联系平台沟通无果,她要求退还已付的99元vip卡费。

又如,消费者邓女士投诉反映,11月9日通过某电商以2376元的优惠价购买了某品牌酒店的房券,11月17日前往兑换使用,却发现不能使用,联系商家沟通退款,遭到对方拒绝,邓女士要求尽快退款。

四、部分商家缺乏诚信,存在拒发货、砍单等行为

“双十一”期间,除了传统网购平台,各大直播平台和网红主播也竞相加入大促活动,平台、商家纷纷推出大额优惠券、限时限量让利商品,以此吸引消费者下单购买,带动平台交易额和交易量的增长。但也引发了一些新问题。消费者投诉反映,成功下单后商家拒绝发货,甚至出现订单被擅自取消、强制退款等情况。

如,消费者滕女士投诉反映,11月11日在某直播平台付款2140元购买了一组婴儿奶粉,成功付款订单生效后,被商家告知因价格错标无法发货,滕女士对此不认可,要求尽快发货。

又如,消费者赵先生投诉反映,“双十一”期间在某平台使用优惠券以9299元的价格成功下单购买了一款手机,但后续该笔订单未经他同意就被擅自取消,他要求平台恢复订单、正常发货。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090645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