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机构“跑路”屡见不鲜,付款要三思
时间:2022-10-08

【案情简介】

2022年9月22日,消费者张女士致电区消保委寻求帮助。经了解,今年年初张女士在小区附近新开了的一家早教机构买了幼儿绘画课程。后发现商家在疫情期间在微信小程序上私自篡改剩余课时和单节课时价格,造成她孩子的实际剩余课时与小程序显示不符,于是提出退款要求,但6月开始该店突然关门停止营业,无法联系到课程老师及负责人。在多次尝试无果后,张女士就向区消保委投诉。

 

【处理过程及结果】

受理张女士的投诉后,消保委工作人员立即与其核实,根据其提供的付款凭证、沟通情况等,确认双方存在矛盾纠纷。据张女士称,该0-6岁儿童的早教项目,涉及到英语口语、绘画、脑力开发等项目。张女士和其他家长在试听后觉得效果不错,纷纷给孩子办了9个月至12个月的早教课程。上海疫情稳定后,6月初等到张女士带孩子上第10节课的时候,发现这家机构大门紧闭,透过玻璃一看,整个场所早已人去楼空,大家才反应过来是被骗了。像张女士一样办卡被该机构骗钱的家长不在少数,这种超半年、甚至一年的预付式缴费的受害家长有40几人,共涉及金额约20多万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义务。经营者和消费者有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但双方的约定不得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恪守社会公德,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不得强制交易。”消保委工作人员了解到,今年6月7日当地市场监管部门、镇社事办、公安、属地居委、物业等与该机构召开了沟通会,该机构答应退款,但6月24日在还有大部分款项未退的情况下相关负责人不再露面,无法取得联系。目前各有关职能部门正进一步处理中,消保委工作人员协助消费者收集相关证据材料后引导其通过诉讼途径维护合法权益。

 

【案例评析】

随着“全面三孩”和优化生育政策的实施,社会对科学育儿、托育服务认同度不断上升,婴幼儿早教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与此同时,早教机构标准缺失、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也随之暴露,尤其是盲目扩张的早教机构忽视了预付费模式的弊端,把预收款当做是收入,盲目扩张,试图抢占市场,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导致资金链断裂,爆雷跑路的现象屡见不鲜。本案中,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违法违规收费行为,

收费存在超时段收费、不使用合同示范文本、预收费资金没有全额监管等问题,最后由于无钱可退等原因造成“退费难”。

在此,消保委提醒,消费者在缴付预付式培训费用时要注意金额要适量,理性消费,坚决拒绝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不要轻信培训机构的各种承诺。同时,尽量对培训机构服务人员、服务项目、服务期限、退费事宜等进行书面约定,将约定内容落实到纸面上,并索要发票、收据等消费凭证。最重要的是,要妥善保存好各项消费凭证,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及时向相关监管部门进行投诉,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090645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