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僵硬的表情和土里土气的姿势,用旅拍摄影师代替自拍杆,用高级的构图和专业的修图,在朋友圈晒出一组“又美又仙”的景点打卡照——曾经在蜜月人群中流行的旅行婚拍,如今演变出更多的“旅拍+”模式,受到不少消费者的追捧。然而新兴旅游模式火爆的同时也暴露不少问题。
一、案情简介
王女士今年9月通过某平台购买了价值399元的上海网红地标旅拍产品,产品包含2小时拍摄200张照片,以及挑选9张修图。当天拍摄结束后,王女士回到家收到了摄影师发送的网盘链接,总共拍了200多张,在勉强挑选出来5张用于修图的照片后,其余的竟然没有一张可以用的,照片的光线、构图与产品宣传所用的ins风网红照差距过大。消费者随即联系平台和摄影师,要求退款却遭拒绝,协商未果向消保委求助。
二、争议焦点
双方主要有以下几个争议焦点:
1、照片如何判断“好”与“坏”
这是双方最主要的争议。王女士对照片的评价是“不忍直视”,表示当初看到宣传页面的几组照片拍得很漂亮,但自己的照片存在不少外行都能看到的问题,比如光线暗、对焦不准、构图取景毫无亮点,把自己拍丑了。此外王女士称摄影师尽管全程一直在摁快门,但是不怎么沟通,也很少指导自己凹造型,认为摄影师不专业,工作敷衍。
对此平台认为摄影师按时按量完成了工作。为了追求真实感,摄影师采用摆拍和抓拍相结合的方式,边走边拍,确实会有部分抓拍的照片对焦没那么准。至于光线问题,平台称当天是阴天,确实光线不佳,不过可以通过后期修图来调亮。平台表示,照片不好这完全是王女士的主观评价,消费者当场也没有提出任何质疑,摄影师完成了工作,不存在敷衍。
2、“卖家秀”是否涉嫌虚假宣传
王女士称平台展示的宣传照拍得非常专业,是被宣传照吸引下单的,可同样的景点,自己的照片和宣传照差距过大,消费者认为“卖家秀”存在一定的误导。平台回应宣传照是精修过的,而且请了专业模特,不同的拍摄对象,不同的天气情况,最后成片肯定也会不一样,所以不认可产品宣传存在误导。
3、补偿方案
王女士表示尽管平台提供了拍摄服务,但照片质量远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合同目的没有达成,要求退款。平台不同意退款,仅同意免费多修9张照片。
三、投诉处理
双方对于照片是否有问题,以及摄影师是否依约完成工作始终争执不下。的确评判照片好与不好有一定的主观性,加之消费者当场并未提出质疑,这给消费者维权带来不小障碍。调解过程中我们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撇开照片质量如何,以产品宣传的卖点作为切入口,向平台表达了我们的观点。
我们认为平台尽管提供了服务,但消费者更在意的是作品,建议双方各退一步。最终企业退了订单一半的费用(200元),双方达成一致。
四、案例分析
首先表面上本案双方对于照片好与不好存在争议,但实际上产生纠纷的根本原因是合同对于如何拍摄、作品如何验收等关键问题没有事先约定。平台认为按时按量完成拍摄即履行了合同。我们认为消费者购买旅拍服务,不仅仅享受拍照的过程,拿到漂亮的成片发朋友圈,才是主要目的。诚然漂亮的标准因人而异,但作为专业平台、专业摄影师,理应在合同条款设置上完善照片验收环节,并且在拍摄过程中也要多和消费者沟通,给消费者提供专业指导。
其次,退一步讲,即便双方没有约定验收环节,但消费者最终要选9张照片修片,那么起码在拍摄过程中,需要和消费者初步确认至少有9张以上的满意照片。当然服务到位的话,消费者现场初步满意的照片应当远大于9张。然而摄影师现场没有任何确认,拍摄了大量所谓抓拍照,这些照片显然不是消费者想要的。
最后关于“卖家秀”与实际差距过大问题,我们认为王女士被宣传照吸引,说明宣传照的取景构图和拍摄手法消费者是认可的,消费者当然知道专业模特和普通人拍出来的效果会不同,但没能料到实际成片差距能有这么大。普通消费者对产品的理解,应该是通过专业摄影师,把普通人拍成“ins网红”,而不是简单的拍照留念。平台一再强调抓拍的真实感,可说白了,消费者要的并不是“真实感”,而是“大片感”,把网红照拍成游客照,消费者势必对摄影师的专业度产生质疑。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平台的宣传和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别,致使消费者合同目的无法全部实现,平台理应做出部分赔偿。不过就现有情况来看,要认定平台的“卖家秀”是虚假宣传,可能证据并不充分。
五、消费提示
“边拍边走”的旅拍服务吸引了不少消费者,我们在追赶潮流的同时也要擦亮双眼。在此长宁消保委提醒广大消费者:
1、选择正规平台
不要贪图便宜,要选择有资质的平台和商家。
2、重视合同条款
要留意拍摄时长、收费、验收等合同细节,如对拍摄有个性化要求的,建议提前与商家沟通,并以文字形式确认。
3、谨防隐形消费
一些旅拍机构打着低价的幌子,实际上现场拍摄的道具、服饰、化妆、修片等要额外收费,在选择旅拍产品时一定要了解清楚。